Sep 28, 2015
发掘手机照相的能力-流程记录
本文只是初学的时候,流程记录和对基本技巧的思考,很浅、很浅
手机拍摄期基本功能
- 触控曝光
- 对焦(锁定焦距)
- 白平衡
- 倒计时(减轻手抖)数码变焦不建议用
- 闪光灯(减轻手抖,提高白平衡)
后期处理
手机端基本编辑
- 特效(FX)
- 色调
- 白平衡
高级编辑
- 自定义功能区
- 笔刷
- 分层
红眼、旋转、拉直、晕影,这些靠自己拍摄手法了。
剪裁、边框、标题等,根据照片本身是否需要添加。
构成手法:
- 构图(美学):三分法(九宫格,黄金比例0.618,螺旋分布)、画面平衡(比如留白)、照片平衡感(比如水平)、空间感(比如层次)、比例感、张力感
- 气氛(美感):光影(光线)、色彩(色彩学的搭配)
- 角度:俯拍、平拍、仰拍、侧拍
- 目的:画面的核心内容与意义
- 横竖拍:相机竖起来拍,得到更有纵深感的构图
- 光线:顺光、逆光、闪光灯
内容
- 只有在特定意境下的表象才是美
- 比如说留白手法是因为这样能体现出一种安静和情绪
- 简单就好
拍摄参数
- 光圈:不考虑
- 快门:不考虑
- 曝光:正常就行(开启HDR后可以不考虑曝光)
- 画面比例:
- 拍摄比例 4:3(iPhone 手机默认)
- Square模式(正方形)拍摄比例 1:1
- 运动摄像时,抓拍图片可以填满手机全屏 16:9
- 触发方法:
- 触控
- 倒计时
- 耳机线控(自拍竿)
拍照程序流
目的
- 主体 - 最重要的一个物
- 搭配 - 衍生物的意义在于衬托
- 表达 - 用物表达心意
形式(感受整体运动趋势)
- 表现鲜明,构图简练 - 三分法,可以横着、三角、交叉、对角
- 动感,张力 - 对角线,可以画面一半的对角
- 散漫,协调,平衡 - 在前面两种构图的基础之上添加平衡感,表达的是主体很明显鲜明,需要有外在的物体协调,以避免过于单调
- 场景 - 风景、人物、建筑、狭小、广阔、远、近
- 随性 - 自定义,较好的基本功,去感受图片的效果,心中画出画面中的主体,想象外面的边框
- 开启HDR(高动态范围成像(High Dynamic Range),合并多个曝光图片,更加体现细节,花费时间较长
- 按下拍照按钮,不要手抖,静态可以倒计时,动态可以加闪光灯(目标远也没有关系)
开始学习
- 自己找几张图片,在电脑里面打开画图软件[1],自己画一下好图片的构图,看看哪些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或者照片的主体在哪里。
- 井字构图是三分法则与黄金比例的延伸。拍照时利用三分法则与井字构图的用意,在于使主体脱离画面中央重新分配布局借以增加画面的趣味性。经验里面告诉我,把拍照的画面依规则分成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状态比时,是最令人舒服的视觉效果。把画面里的景致或组合区块沿假想线条把图像分割成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这假想的线条可以是水平也可以是垂直或是斜线的方向。[2]
学习手机摄影流程的时候想到的
-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叛逆期,不论是反叛父母,还是反叛自己,都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反抗压抑的周着,反抗墨守成规的自己。
- 摄像跟看电影一样,有些专业精神的人会看除了电影内容之外的东西,摄像也是。虽然一个人不可能所有都仔细考虑,但熟悉作品表达最显眼的地方,熟练后,那些需要思考的步骤都会比较快的自动处理。
- 当把照片的上下文情景描述了解的时候,是照片本身最真实的记录;当把自身的情节放入照片并产生共鸣的时候,是拍摄者的意图。电影也是如此。
- 你目标的深度决定你是在拍照(技术、记录)还是摄影(情感)。
图像示例:
欣赏:
14-22-14.jpg)
赖诺·皮耶蒂宁, 《皮耶蒂宁家族,1910年》,“奥托克罗姆”天然彩色相片技术。藏于芬兰摄影博物馆[3]
Reino Pietinen, Family Pietinen, 1910′s, Autochrome. The Finnish Museum of Photography
14-23-00.jpg)
茵托·康拉德·仁荷,《男孩们在海塔拉蒂港》,1908年,赫尔辛基,玻璃底片。藏于芬兰摄影博物馆。[3:1]
I.K. Inha,Boys at Hietalahti harbour. 1908, .Helsinki. Glass negative. The Finnish Museum of Photography
拓展阅读材料:
引用
- 比如微软画板,在‘运行’输入mspaint; ↩︎
- 由三分法与井字构图谈风景摄影中的「构图」 ↩︎
- 影像收藏与策展专题 - 索非亚·拉提:什么是芬兰文化、摄影和艺术?(上) ↩︎ ↩︎